搜尋此網誌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伸展背後的科學

大多數人認為越老化的身體會越僵硬,越年輕的身體越柔軟,而肌力訓練會讓人硬梆梆。所以為了讓身體恢復年輕,許多人主張我們需要多做伸展以提高柔軟度,尤其年紀越大越需要。

跟許多事情一樣,對於要不要做伸展,也是有正反兩派。我發現健身界則沒那麼提倡伸展,並不是站在反對立場,而是認為伸展的好處被過度美化了。

許多人認為伸展可以增加肌肉長度,這其實是迷思,肌肉的起點與終點都連結在骨頭上,所以肌肉長度是個定的,雖然它會隨關節的角度變化而伸長或收縮,但不管是伸展運動或一般的活動,在運(活)動結束後,肌肉終究會回到原來的長度。我們會感覺伸展後肌肉拉長了,是因為我們的神經伸展耐受性增加了。

至於伸展可以提高柔軟度的說法,最近讀到怪獸訓練教室創辦人何立安教練的新書-「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書裡針對這點做了科學的分析。

人體的柔軟度在動作控制理論中其實被稱為「活動度」(mobility)。活動度就是關節可以動的程度,而活動度又是由兩個元素組成,一是「動作幅度」,也就是俗稱的柔軟度;一是「局部肌肉控制力」,也就是一個可動關節周遭肌肉對這關節動作幅度的控制能力。簡單來說,一佪關節是否活動自如,首先要有足夠的動作幅度,也就是在不考慮控制力的情況下,這個關節客觀上已經具備夠大的活動範圍。

以肩關節為例,一個人在完全放鬆下,由外人將其手臂抬起,其手臂可以被抬起的高度就是其肩關節的「被動」活動度。而局部肌肉控制力則是他自己用力(也就是主動)把手臂舉起的最高幅度。

從上面的敍述,大部份的人會得到「所以就是要練肌力」這個結論。但是還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那就是穩定性。

我們的身體有自我保護機制,當一個動作可能導致失衡時,身體會反射性「鎖住」相關的動作幅度。

以深蹲為例,一位長者試著學習深蹲,在蹲到一個不太低的高度時,就覺得髖關節卡住,蹲不下去。但在教練引導下,雙手扶著蹲舉架,就能順利蹲下去。

從這個例子可以判斷這個人的關節周圍的活動度有問題,但這是真的控制力有問題,還是他的身體暫時被某種機制「限制」住了?

與髖關節活動度息息相關的是腰椎的穩定性,腰椎穩定性若夠,髖關節周邊的肌肉就不受限制,關節的活動度就會被釋放。這也就是為什麼扶著蹲舉架就能順利蹲下去。(扶著蹲舉架軀幹就穩定了)

由此可知,中老年人出現的身體僵硬現象,並非只是因為缺乏柔軟度而已。關節的活動度與身體的穩定性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只做伸展來提高柔軟度並非解決問題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