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部非主流法國片,會選擇它是因為它的題材是有關母親死後子女的如何處理母親的遺物。光看這種主題就足以讓大部份的人想睡覺了,的確,它不是部容易接受的電影,如果你只看好萊塢主流電影的話。
片子描述的是一個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中上層法國家庭,家裡三個小孩分別居住法國,紐約及大陸,母親是位藝術家,在國外的孩子們每年回法國幫母親慶生,一家人就每年相聚個短短幾天就各自回到不同的生活軌道。
七十五歲的母親驟然離世使得三個子女必須面臨如何處理母親留下來的房子及一大堆價值連城的古董。大哥住在法國,認為房子應該留著,因為實在捨不得,那兒有太多回憶。大弟因工作關係長駐大陸,為了考慮孩子的未來想在當地及峇里島置產,需要資金,故主張賣掉房子。小妹事業在美國又即將嫁美國人,覺得她會回法國的機會很小,也認為該把房子賣掉。又,考慮到遺產稅的問題,他們決定把家裡那些價值連城的古董捐給奧塞美術館,而且把這些藝術品放在美術館讓大家分享也是好事一椿。難得的是,縱使大哥覺得不該賣掉房子,他和弟妹之間的感情並不因為這樣而有嫌隙。
整部片很簡單,就這樣,但有很多細節令人玩味。比如,在子女離去時,偌大的房子頓時安靜下來,只剩母親一人及一位老管家,這讓我想到我們家,我的眼淚就這樣流下來。如果你們家孩子都住外縣市你就會了解,每當假日結束,大家準備回去過自己的生活,只剩父母(更慘的是只剩父或母一人),那種心情很複雜;你很想趕快回去過你的生活,但看到年邁的父母心裡總會有愧疚感。又比如,他們捐給美術館的藝術品擺在美術裡,一群年輕人走過,其中一人手機響起,他接起來,說著:快結束了。他連看都沒看一眼。這一切都讓恰好在美術館的大哥看到,他的感觸很深,他看著原本擺在家中隨手可摸的家俱現在卻被囚禁在館中;他不知這樣到底有沒有比較好,就像房子賣掉了,他們對母親及其他家人的回憶就跟著沒了,但他又沒能力把房子買下來。
片子描述的是一個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中上層法國家庭,家裡三個小孩分別居住法國,紐約及大陸,母親是位藝術家,在國外的孩子們每年回法國幫母親慶生,一家人就每年相聚個短短幾天就各自回到不同的生活軌道。
七十五歲的母親驟然離世使得三個子女必須面臨如何處理母親留下來的房子及一大堆價值連城的古董。大哥住在法國,認為房子應該留著,因為實在捨不得,那兒有太多回憶。大弟因工作關係長駐大陸,為了考慮孩子的未來想在當地及峇里島置產,需要資金,故主張賣掉房子。小妹事業在美國又即將嫁美國人,覺得她會回法國的機會很小,也認為該把房子賣掉。又,考慮到遺產稅的問題,他們決定把家裡那些價值連城的古董捐給奧塞美術館,而且把這些藝術品放在美術館讓大家分享也是好事一椿。難得的是,縱使大哥覺得不該賣掉房子,他和弟妹之間的感情並不因為這樣而有嫌隙。
整部片很簡單,就這樣,但有很多細節令人玩味。比如,在子女離去時,偌大的房子頓時安靜下來,只剩母親一人及一位老管家,這讓我想到我們家,我的眼淚就這樣流下來。如果你們家孩子都住外縣市你就會了解,每當假日結束,大家準備回去過自己的生活,只剩父母(更慘的是只剩父或母一人),那種心情很複雜;你很想趕快回去過你的生活,但看到年邁的父母心裡總會有愧疚感。又比如,他們捐給美術館的藝術品擺在美術裡,一群年輕人走過,其中一人手機響起,他接起來,說著:快結束了。他連看都沒看一眼。這一切都讓恰好在美術館的大哥看到,他的感觸很深,他看著原本擺在家中隨手可摸的家俱現在卻被囚禁在館中;他不知這樣到底有沒有比較好,就像房子賣掉了,他們對母親及其他家人的回憶就跟著沒了,但他又沒能力把房子買下來。
電影要表達的東西很細,有點感傷,需要靜下來看。不要以為這樣的主題電影的步調會很慢,相反地,步調很快,尤其是片尾快結束時這個家庭的第三代利用房子還沒賣出去且東西都搬光後的這段時間辦了一個轟趴,這一段的鏡頭都是晃動的,看起來眼睛相當難過,我想它是故意讓觀眾不舒服(音樂吵,鏡頭晃動),一方面代表著房子易主為原屋主所帶來的不適,一方面代表著迎接新世代所需面對的隔閡。
妳的內文字有點小耶
回覆刪除為老花眼的人多考慮一下咩
小姑娘~
to a xue,
回覆刪除哈,因為我覺得小一點畫面會比較好看.
有啦,有調大一點點,希望看起來有比較舒服!
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