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Nineteen Minutes(事發的19分鐘)

the 19 min.jpg
原先我計劃在過年要看Susan Elizabeth Phillips 的《Natural Born Charmer》,這是本活潑好笑的書;但因為父親的過逝使我改而看Jodi Picoult的《Nineteen Minutes》這本較嚴肅的書。

2007年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發生校園槍擊事件,該校生趙承熙(韓裔)在射殺_名學生後飲彈自盡,我對這事很關心,當時天天收聽CNN想知道更多有關趙承熙行兇動機。沒多久我在書局看到《事發的19分鐘》這本書。當時倒是一點都沒想看它(當然它不是在講維吉尼亞的校園屠殺事件),因為趙承熙的自拍錄影帶讓我覺得他很偏激,而且趙承熙還特別提到他要向8年前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的兩位行兇者致敬,在我看來都是過於極端(但他們也是長期受到霸凌的受害者)。後來因為原文書在特價我還是買了,反正Jodi Picoult的書應該不會不好看。

由於台灣有出中文版,所以很容易在網上搜尋相關資料,在這兒就只講個大概。

故事是講2007年三月六日,新罕布夏Sterling 小鎮的Sterling 高中發生一件校園槍擊事件;該校10 名學生(包括一位老師)喪命,10 多名學生重傷甚至殘廢。兇手是該校名叫Peter的學生。Peter 是位敏感,溫和的孩子,但他從幼稚園就一直被同樣一群同學欺侮威嚇,從幼稚園到高中。Peter有位品學兼優又人見人愛的哥哥Joey,Joey 不但沒有保護他,更和同學一起欺負他;後來Joey因車禍意外死亡,父親嘴巴雖沒講,但心裡曾想過為什麼死的不是Peter;Peter 青梅竹馬的朋友Josie也因不想被討厭而不再和Peter玩在一起並且和一直凌霸Peter 的那群人混在一起;種種的不平,天天發生;一直到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使他扣下了扳機。其實故事就是這樣而已,但厚厚一本書可不是就這樣而已。作者用跳序的方式把故事編織起來,一開始就從事發當天開始講起-> 接著跳回17年前(seventeen years before)-> 然後事發後幾小時(hours after),故事就是以這樣正敘(…after) 倒敘(…before) 的來回跳接方式呈現給讀者,特別的一點是凡是正敘(也就是事發及事發後) 的章節前面都會有Peter 手寫的日誌,由這些日誌可以感到他的人生充滿挫折,而且是別人加諸在他身上的;但不同於趙承熙,從這些日誌中感覺不到暴力與憤怒,只有無奈與放棄。由書一開始Peter 的日誌就可以看出他的絕望:

script.jpg
By the time you read this, I hope to be dead. You can’t undo something that’s happened; you can’t take back a word that’s already been able to talk me out of this. You’ll try to figure out what would have been the one right thing to say, to do. I guess I should tell you, Don’t blame yourself; this isn’t your fault, but that would be a lie. We both know that I didn’t get here by myself. …

除了跳接方式外,作者還由相關人物的角度下手,從頭(也就是17年前彼得出生開始)描述事件是怎麼發展到今天這樣令人心痛的結局。這種說故事方式讓讀者以不同的角度客觀地去看事件,你不會怪罪某一個人,而事實也是這樣;會造成這種結局通常是很多原因造成,相關的人都會想,到底哪裡出錯了?如果我當時怎麼做,事情是不是不會變成這樣?

由於一開始Peter 就罪證確鑿被捕,所以法庭的辯論不可能會起死回生判Peter 無罪,被告律師唯一的辯護途徑就是以創傷後症候群(PTSD -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來為Peter 辯駁,但十條人命可是明明白白的事實。然而,別忘了,作者是Jodi Picoult,她的書總是把高潮擺在最後。所以縱使你一開始就知道Peter 的下場會如何,你還是無法料到作者的結局會是怎樣。

我常常跟朋友講,學校裡的小孩子其實才是最殘忍的,當他們要孤立/取笑一個小孩時完全不會顧慮到當事人的感受。嗯,或許該說,這才是人的真本性,因為小孩沒經過社會化,所以是不是你只能期望你的小孩不是比較特別/易被欺侮的那個呢?你更是想也不曾想過你的孩子會是個殺人犯吧?書中Peter 的父親Lewis 在事發不久就回Sterling大學去上班,同事都很訝異Lewis這麼快就回去上班,他們認為Lewis 應該待在家裡,而且同事看到他也不知道要講什麼安慰的話,Lewis 心裡就想:

There are Hallmark cards for bereavement(喪子), for loss of a beloved pet, for getting laid off from a job, but no one seemed to have the right words of comfort for someone whose son had just killed ten people.

沒錯,我就很喜歡買Hallmark的卡片,因為他們都幫你把你不好意思講或不知如何說的話用文字表達出來,而也還搭配了可愛的圖畫。但相信你從沒看過一種慰問卡是專門給孩子成了殺人犯的父母。與死了孩子的父母比起來,遇到這種事情的父母除了傷心外,更多了自責與無助。

書中有2句中國諺語,很有道理:

If you don’t change the direction we were headed, we will end up where we are going.

由於大家都無視於校園惡罷(bully <-- 這個字要學起來),認為不是什麼大事,孩子長大就好會好了。可悲劇就這樣產生。

When you begin a journey of revenge, start by digging two graves: One for your enemy, and one for yourself.

的確,Peter 和趙承熙一樣都講了,they did it first。復仇者的反擊殺傷力之大,傷了自己也傷了別人(縱使他們也不想活了)。不光是死了的人,還有傷而未死,及死傷者的家屬,那心中的傷是難以平復的。


1 則留言:

  1. 建議去看死亡預告
    他有漫畫跟電影
    裡面有一個人他從小就是個備受凌虐的小孩
    當他被通知24小時之內就會死的時候
    他就展開了他一連串的報復行動
    反正他不到一天就要掛了
    但是最後他卻後悔了
    後悔的不只是他的復仇行為
    還包括他一剛開始的自己
    這要你自己去看了之後才會有感覺
    "我沒時間理你那八百年前的復仇"
    這句話真的很有震撼力
    看了感觸會更多

    還有就是...請問是哪2句中國諺語阿?

    to a xue,

    有機會我會看看的。
    我也不知是哪兩句,我看到的是英文版咩!

    Meow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