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留白

這是本和我看過的書類型差很多的書,會買它是因為它才74頁(我發現很多厚書常常是塞了很多不重要的話在裡面),書評又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5顆星。作者是位日本人,書寫得很精簡,有些禪意,挺有意思的。

書名Eat these thing 裡的these thing 指的是我們所面臨的困惑(confusion),一般人認為confusion 的相反是clarity(清楚),作者卻認為困惑的相反並不是清楚(Clarity),開放(opening up)才是困惑的相反。沒有所謂的永恆(持續)的清楚(lasting clarity)這件事,clarity 是短暫的,我們是有機體,我們本身在變化,外在的環境也在變化,有時我們感到清楚了,可是過一陣子可能又有新的刺激使我們感到困惑。

困惑是學習的自然過程,要避免困惑就是停止學習,但那是不可能的,即便停止學習,身體這個有機體也會因為求生本能而想辦法進化。面對外在新事物的刺激,我們的腦子/心 (mind) 要嘛吸收 (assimilate) 它,要嘛適應 (accommodate) 它。吸收指的是不管新事物與我們舊有的觀念(認知) 有衝突,反正就是接受它。適應則是去修正舊有的觀念(想法) 以讓新的觀念能夠被接受,這就是所謂的學習。適應對腦子來講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新事物與已存在的舊觀念有衝突時就破壞了舊有的平衡,這是學習的核心,而這過程就是我們經歷到的困惑(confusion)。

作者用吃東西來比喻eat confusion;如果clarity是一塊巧克力蛋糕,那confusion就像一杯小麥草汁,巧克力蛋糕一定比小麥草汁好吃,但你知道後者對你有好處所以你還是會喝它。eat confusion 也是這樣,它不好吃,會讓你產生抗拒,如果停止抗拒它或放棄希望可以克服它,事情會有意想不到的發展。

停止抗拒就是允許它存在,當我們的肌肉停止用力時它就放鬆了,同樣的,當你停止抗拒confusion而允許它存在,就是對它採取開放(opening up)的態度。當你採取開放的態度,你不再感到不舒服或挫折,而是感到放鬆,於是各種可能性都可能發生。


除了對困惑採取開放態度,作者還把這樣的態度衍生到生活上,比如居住的空間與經濟上,他提到當他還在唸博士時住的是拖車,拖車的空間不大,放了張雙人床後,他們的冰箱及櫃子就得放到拖車外了,可是當時他並不覺得擁擠,他過得很快樂。後來他們買了房子搬了家,發現空間變好大,過沒多久,他們就把空間充份利用(放櫃子,家俱之類的)。作者說人類有一種不想浪費的傾向:有多出來的空間就想要利用它,有多出來的時間就想辦法做點事(即使只是看電視),有多出來的錢就想用掉。

從他對confusion 得到的體驗,他認為opening up 也應該用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比如空間,於是他盡量做到總是空出一個櫃子來,看起來把實體的空間空出來好像和跟精神上沒什麼關係,一旦你去做了就會發現事情慢慢在轉變(好的轉變)。時間與經濟上也是,時間上-給自己放空的時間(最接近放空的活動就是靜坐,這也是我個人養成約一年的習慣,雖然有時心思還是會亂飄,但這是正常的),不要害怕什麼事都不做是浪費時間。經濟上-不要有多出來的錢就想花掉。有時候多不見得是多,反而是相反(more is less)。

多點留白(opening up),你會有不同的心靈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