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買這本書是因為我實在買了太多書卻有很多都沒看完我就跳到下一本,由於網路普及,我們身處資訊爆炸的世代,有太多東西我都想知道,所以看到Amazon上有我有興趣的書就先買了再說,去年年底我就想這樣不行,我的書有太多沒看完,我一定得下定決心把庫存消化完,結果我就看到這本書了。
這本書出乎我意料提供了另一種讀書方法,是我從沒想過的。前言的部份作者介紹了他是為何及如何研究出這個讀書方法,這部份我就不在這裡提。先來看看十個章節講了什麼。
Chapter 1 –
What is your why?
人做任何事都有目的,你買書也是有目的的。為什麼你會買某本書?一定是那本書有你想知道的事或是它的內容你有興趣(本書所講的不適用於讀小說,小說不在這本書的範圍內),所以你才願意掏錢買。但,如果你已經從書中得到你要知道的了,你會不會就停下來了?大部份的人不會,因為他們想知道是不是還有其它資訊可以獲得,所以會一直看到最後。這是一種因閱讀產生的多巴胺上癮,讓你不自覺一直讀下去。
所以作者提醒讀者,看書時,記得你讀那本書的目的。
Chapter 2 –
Your reading cheat sheet
這一章講的是何時,何處,及如何。(When, Where, How)
關於閱讀,有三件重要的事,
1.
瞭解你的強項及目前處境
2.
啟動你的採金心態(gold miner mindset),秉持單一原則(one
thing principle)。
3.
養成閱讀習慣,針對你的現況,目標,及其它特別需求來閱讀。
要說明以上三點,
首先問自己,我讀這本書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依據你的目標,找出你的答案。如果你試著把書中所有東西記起來並應用在實際面上,結果將會是不出幾天你完全忘記你覺得重要的東西。所以上面第二點指出秉持單一原則。至於如何找出你要的答案?
a.
看書衣,了解作者背景(如果作者在他所寫的東西上是有權威或得到許多人認可的,你會比較相信他所講的)。
b.
讀過前言後直接跳到目錄,找出最符合你需要的那個章節。估計一下你需要花多少時間看完那個章節,然後直接跳到該章節開始閱讀。
c.
當你讀完後(時間也差不多到了),就把這本書放下,因為你已經得到你的答案了。要做到這樣可能有點難度,如果你告訴自己書還在,將來有時間還可以回來讀,這樣應該能讓你釋懷些。現在先從你的書單(如果你尚未有書單,建議你做一張清單,這有助於養成及追踪你的閱讀習慣)上把這本書你看過的那個章節打勾。
Chapter 3 –
Reading myths
有關閱讀的迷思,
1.
請別人推薦書籍
你會向他請教的人勢必是你信任的人,這樣的人推薦的書應該不差,但卻可能不適合現在的你。用地圖來比喻,我們都在同一張地圖上,但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要怎麼靠別人指給你方向呢?
2.
速讀很重要
作者在這裡提到速讀的原理,但他的方式不是速讀,他不覺得速讀是解決方法,一來速讀到最後腦子會因為跟不上眼睛而疲乏,進而放棄,二來是速讀的東西在腦子裡維持不久(這不是我的經歷,我不會速讀)。
3.
必需讀完整本書
當你看完一本書,讓自己沉澱一天後問自己,我已經從這書中得到了我要的資訊,現在如果要我回答願意花多久時間讀這本書?這書哪一個章節對我最有幫助?如果我沒有花那麼多時間讀完整本書,我會把多出來的時間拿來做什麼?你會發現不是每個章節都很重要。
通常一本書會有1, 2個章節來闡述最關鍵重點,抓到這個重點,這本書就值得了。
Chapter 4 –
Deliberated reading aspect 1: Selective focus
有選擇性地閱讀
1.
知道你的強項
假設你是愛計劃,喜歡一切都計劃好的人,那麼你就要選擇和你一樣喜歡把事情一步步規劃好的作者,而不是"先做了再說"的作者。
2.
知道你的處境
要知道你目前的經濟狀況如何,職業生涯如何,然後選擇適合你這種讀者的書。比如,如果你經濟不穩定就不要看什麼Think big.這種書,肚子餓著呢如何think big,反而你要先看如何讓財務況狀穩定或如何啟發自己這種書。
3.
知道你的問題
人生不可能只有一個問題,可能你同時有經濟及關係(感情或婚姻等等)上的問題,其實問題常常是互相影響的。你最常想到的那個問題通常是最煩惱你的,也是讓你最不舒服最想擺著不管的,改進或解決那個肉中刺常常會有助於其它問題。
Chapter 5 –
Deliberated reading aspect 2: Repetition
讀書重在質,不在量。就像交朋友。朋友要經過時間相處才會更瞭解,書也是一樣,經典值得一再回味,不要急於擴張你的已讀清單,花點時間重讀經典,在不同人生階段重讀好書會給你不同收獲。
Chapter 6 –
Deliberated reading aspect 3: Balance
作者建議讀者在選書上要顧及平衡,他建議3個範圍
1.
經典書籍
經歷過時代考驗的書通常作者都是當代的思考家,其重要性無需贅言。
2.
技術書籍
這種書通常以"如何…"為書名,要注意的是通常這類書有不符合潮代的限制,所以購買時要注意。
3.
自傳或傳記
Chapter 7 –
Deliberated reading aspect 4: Getting in the right gear
讀書就像開車,在不同地方開車要注意的事就會不同,比如在巿區你要注意其速限比高速公路低,而且要注意機車行人等等的。閱讀也一樣,不同類型的書會花掉你不同的心力,不能用同一種速度及心態去讀每一本書。
通常讀技術書籍是最輕鬆的(Light willpower reqired)最不費時,因為它告訴你步驟,只要照著走就好了。
再來是經典書籍(High willpower required),讀經典不能速度太快,需要同時顧及深度及廣度,經典書作者書寫所花的時間往往是十幾二十年,只用短短幾小時是無法完全吸收作者要想給讀者的。
至於傳記則是最輕鬆的,它有點像小說,有點娛樂性,讓人容易投入,不同的是他們都是真實的故事,讀者有時能透過主人翁與自己類似的經歷得以擴展自己的視野並跨出你的舒適圈。
Chapter 8 – Reading routine
養成閱習慣需幾年時間,要毀掉卻只要幾天。如何養成...
1.
決定每天要花多少時間
不要貪心,從小做起,每天10分鐘,一旦能維持幾天,就往上加。
2.
設定目標,做出計劃
先設定一年要讀幾本,再分配到每個月,然後針對每週做計劃。這個計劃要包含新書,你最想讀的書,以及要重讀的經典。如果你沒習慣做這種計劃,至少要有一張閱讀清單。
3.
追踪進度
除了預計的閱讀清單外,你還要有...
a.
已讀清單
包括已讀書籍書名,作者。
b.
最愛清單
依你喜愛程度將已讀書籍排行。
c.
主題清單
包括你學到什麼,你覺得重要的話(significant quotation)以及與這主題有關的書籍。
Chapter 9 –
Annotation code
善用註解碼。
如果你讀的是實體書,最傳統的方法是利用不同色筆做記號,但作者建議自己做一套註解系統。比如用”A”代表Take Action,用”B”代表Book to read,”P”代表Person to learn
more,類似這樣簡單又好做整理的註解系統。
Chapter 10 –
The future of books
這一章作者提到了一些如Facebook, Google Project Loon等公司花巨資正著手進行有關資訊整合的計劃以說明未來幾年書籍可能的演變。另外當然也提到如前面所提網際網路讓資訊非常容易取得,將來的資訊爆炸會比現在更嚴重,他在這本書裡所提到的閱讀方法能讓你免於被資訊淹沒。
啊,這篇寫到後來感覺壓力不小,一般我們都認為讀書嘛不就是放輕鬆,但書裡教我們的看起來都不清鬆。我想,不把閱讀當一回事,我們的生活也沒怎樣啊!但,會不會把它當一回事,我們會變更好呢?書裡有些東西我可能做不到,但有些建議卻是可行的而且我相信對我會有正向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