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朋友轉寄了封e-mail給我,內容是他工作上遇到的困難,e-mail是他和同事及主管間來來回回的討論,我大致知道他的工作及遇到的困難,慶幸的是我的工作大多是權責分明,不像這位朋友的工作,需和很多人協調;team work當中如果有到困難就躲起來的人那就是惡夢,你得幫他處理爛攤子,如果再加上有怕麻煩,只撿軟杮子的主管,那簡直是災難。朋友的工作就是那個協調及解決問題的人,但他們team裡有位阿斗同事及幾位駝鳥主管,所以常常工作很不開心,又有一大堆氣發不出來。我收到的e-mail最後發信人是我朋友,他終於受不了主管的態度,於是用質問的口氣對主管發出e-mail。
那天稍晚我在電話中跟他講他很大膽ㄟ,竟敢對主管這樣講話,如果是我,態度會如何如何之類的話。接著我講了那天我工作上遇到的一件好笑事情-
我們大陸有分公司,那邊的同事常會要求我幫他們的忙,我的態度一向不太好,主要是因為那邊的人只想撿現成的,對公司產品懂得很少,也懶得學習。所以如果他們問了基本上應該知道但卻不知道的問題,我會生氣,並會告訴他們我很忙,他們要自己去讀型錄,我不是他們的老師。總之不少人都被我凶過,可憐的是他們還是會來請我幫忙。那天有位大陸的同事e-mail過來請我幫忙,e-mail前面寫著Dear Claire姐,最後則寫著,Claire姐,麻煩你了。我看到Claire姐兩字火氣就上來了,等我解決他的問題回他e-mail時我就寫,不要叫我什麼姐的,我和你沒那麼熟,不要和我套交情。
朋友聽了我的話覺得有點好笑但又有點訝異我寫的最後一句-不要和我套交情,他覺得沒必要這樣,言下之意如果是他,他不會這樣回人家信。當下我心裡就想,啊,每個人都有盲點,當我們看別人的問題時都會比較冷靜。或許是因為我們沒有身處其中,少掉情緒的牽扯,看問題就比較簡單,這也是人家常講的換個角度看事情的原因。這不容易,人都有慣性,但有時藉由別人反而會在無意間看到自己的那個盲點。
搜尋此網誌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窮人的補品
我從今年開始肆無忌憚地吃花生,不管是蒸的、炒的、炸的、花生糖、花生醬,我都照單全收。算一算,我今年吃的花生產品總計應該比我有記憶的國小年歲至去年都還多。我大姊是我們家長得最正的,漂亮的她很喜歡吃花生(小時候我家對面是賣花生、花生油的),不幸的是青春期後,青春痘就一直伴她到成年,看著我的姊姊們一個個為了臉上的痘痘去做臉,我幼小的心靈產生了很大的恐懼。小時候我是姊妹中長得最醜的(這是鄰居公認的),如果長得醜又有滿臉的痘痘,可能我就從此自暴自棄,為此,花生就成了我食物黑名單榜首。
然而,在我三十初頭歲時,痘痘還是光顧了我的臉,而且還伴隨了我好一陣時光。所以吃花生會長痘痘應該是沒根據的說法。今天我要在此為花生平反;對不起,花生,我冤枉你了。
以下資料是我在http://peanut-butter.org這個網站看到的,講的是花生醬的由來。
據說花生醬的起源是1890年代一位醫生為了貧窮吃不起肉,牙齒又不好的病人找尋一種他們吃得起又不需用牙齒咬的高蛋白食物。一開始這位醫師是用自己的絞肉機來攪花生,後來他把他的想法告訴了一位叫做George A. Bayle, Jr.的食品公司老闆,花生塗醬(peanut paste)於是開始在市面上以桶裝方式販售。
在此同時,任職於密西根 Battle Creek的Battle Creek Sanitarium(巴特克里克療養院)的John Kellogg醫師也開始為病人製作花生塗醬,他希望病人可以不需吃肉又能得到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他與他的弟弟W.K. Kellogg正式地申請花生醬製程專利。1895年,該專利正式核准,為了與花生(nut butter)區分,花生塗醬(Peanut paste)於是正式更名為花生醬(peanut butter)。Kellogg兄弟所製作的花生醬是先將花生蒸熟了再用攪拌機攪成泥狀,它的味道和我們現在吃的用烘烤方式製作的花生醬相當不同。
至於把它變成現今我們吃的這種花生醬的則是澳洲人。只是後來美國人又發揚光大把有顆粒的花生醬製成細滑的花生醬。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法律上規定花生醬(peanut butter)必須90%以上的成份是花生,所以如果有廠商想製造低脂的花生醬,那它就不能叫做peanut butter,至於要叫什麼,隨便啦,就是不能叫做peanut butter。
現今花生醬的製作過程大致上是先篩選花生,把篩選過的花生拿去烤箱烤熟後快速冷卻,接下來用機器把花生皮去掉,而乾淨的花生下一站旅程就是攪拌機,攪拌機把花生磨成粉狀,再加入其它次成份,如鹽及糖,最後再加入少許安定劑以防花生本身的油與其它部份分離。
花生是很好的食物(在網路上隨便查就可查到),只是它高油脂高熱量,值得注意的是花生的油脂是屬不飽和脂肪,對人體是有好處的,它所含的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豐富的葉酸及唯他命B3可以幫助人體提昇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就是所謂的‘好膽固醇’,花生也是很好的蛋白質及纖維來源,最特別的是它含有高量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Resveratrol被證實具有抗癌活性。所以說它是窮人的補品不為過,只不過不是窮人也可以吃啦!
然而,在我三十初頭歲時,痘痘還是光顧了我的臉,而且還伴隨了我好一陣時光。所以吃花生會長痘痘應該是沒根據的說法。今天我要在此為花生平反;對不起,花生,我冤枉你了。
以下資料是我在http://peanut-butter.org這個網站看到的,講的是花生醬的由來。
據說花生醬的起源是1890年代一位醫生為了貧窮吃不起肉,牙齒又不好的病人找尋一種他們吃得起又不需用牙齒咬的高蛋白食物。一開始這位醫師是用自己的絞肉機來攪花生,後來他把他的想法告訴了一位叫做George A. Bayle, Jr.的食品公司老闆,花生塗醬(peanut paste)於是開始在市面上以桶裝方式販售。
在此同時,任職於密西根 Battle Creek的Battle Creek Sanitarium(巴特克里克療養院)的John Kellogg醫師也開始為病人製作花生塗醬,他希望病人可以不需吃肉又能得到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他與他的弟弟W.K. Kellogg正式地申請花生醬製程專利。1895年,該專利正式核准,為了與花生(nut butter)區分,花生塗醬(Peanut paste)於是正式更名為花生醬(peanut butter)。Kellogg兄弟所製作的花生醬是先將花生蒸熟了再用攪拌機攪成泥狀,它的味道和我們現在吃的用烘烤方式製作的花生醬相當不同。
至於把它變成現今我們吃的這種花生醬的則是澳洲人。只是後來美國人又發揚光大把有顆粒的花生醬製成細滑的花生醬。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法律上規定花生醬(peanut butter)必須90%以上的成份是花生,所以如果有廠商想製造低脂的花生醬,那它就不能叫做peanut butter,至於要叫什麼,隨便啦,就是不能叫做peanut butter。
現今花生醬的製作過程大致上是先篩選花生,把篩選過的花生拿去烤箱烤熟後快速冷卻,接下來用機器把花生皮去掉,而乾淨的花生下一站旅程就是攪拌機,攪拌機把花生磨成粉狀,再加入其它次成份,如鹽及糖,最後再加入少許安定劑以防花生本身的油與其它部份分離。
花生是很好的食物(在網路上隨便查就可查到),只是它高油脂高熱量,值得注意的是花生的油脂是屬不飽和脂肪,對人體是有好處的,它所含的不飽和脂肪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豐富的葉酸及唯他命B3可以幫助人體提昇高密度脂蛋白(HDL),也就是所謂的‘好膽固醇’,花生也是很好的蛋白質及纖維來源,最特別的是它含有高量的白藜蘆醇(Resveratrol),Resveratrol被證實具有抗癌活性。所以說它是窮人的補品不為過,只不過不是窮人也可以吃啦!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不知不覺中
上週在左營高鐵準備搭車時看到經緯書局架上竟然有《直搗蜂窩的女孩》(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猶豫著要不要等回高雄再買?因為書很厚,帶去台中又帶回高雄,這種事我很不喜歡做。但是架上只剩一本,而且我在博客來一直等不到它,於是心一橫把它帶走了。
話說史迪格拉森「千禧」系列小說三部曲首部《龍紋身的女孩》現在還在院線上映,聽說影評不是很好,電影我看了一半(還沒看完),還無法評斷拍得好不好,但我大概知道為什麼大部份人說不好看,第一它不夠緊湊(不知是不是因為是瑞典片的關係?),第二,小說本身的結構很複雜,電影看得出來刪了不少,但仍有種欲振乏力之感(配樂很有力,但步調有點無力),第三,選角不討好,男主角沒有小說寫得那麼令人喜歡,不過這要看完三集才知道,因為有些人是耐看型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男主角鐵定不是讓人驚豔的那一型。新一任的007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也是一開始被嫌得要死,結果看過皇家夜總會而愛得要死的人也是一大票,我覺得讓丹尼爾克雷格來演男主角應該很適合。
前面兩段和今天的標題一點都沒關係,其實我想講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會發生很多事,比如說人會變胖,變老,個性會變怪,而成長/進步也是。記得一,兩年前我看《龍紋身的女孩》時,感覺生字還不少,後來看了一陣史蒂芬金的書,也有一陣子覺得生字怎麼那麼多?接著看到Michael J. Fox(麥可 J.福克斯)的《Lucky Man》時痛苦指數達到頂點,整個閱讀過程很不順,看看停停的,或許是每位作者的用字還有文法習慣不同,當然文本內容也有很大關係,但是,這中間在英文閱讀上我似乎慢慢有了進步。因為看《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這本書,我幾乎不太查字典,整個很順。這讓我想到一則故事,大意是:
有個資質不錯的音樂系學生去上一位指導老師的鋼琴課,老師第一次上課就丟了一首滿難的曲子,學生彈起來很不順,這讓他很挫折,於是他回家努力地練習,想在下一次上課時表現給老師聽。沒想到下一次上課時老師並沒有要求他彈上一次的曲子而是丟了另一首更難的曲子給他彈,挫折感再次降在學生身上,同樣地,學生回家努力練習,再下一次課老師又丟一首更難的曲子…,這樣幾次下來,學生終於受不了了,正當他打算向老師抗議時,老師竟丟給他第一次上課的曲子要他彈,學生在懷疑下彈了起來,沒想到他竟然把曲子詮釋得那麼好。
我想,成長也是這樣吧!
話說史迪格拉森「千禧」系列小說三部曲首部《龍紋身的女孩》現在還在院線上映,聽說影評不是很好,電影我看了一半(還沒看完),還無法評斷拍得好不好,但我大概知道為什麼大部份人說不好看,第一它不夠緊湊(不知是不是因為是瑞典片的關係?),第二,小說本身的結構很複雜,電影看得出來刪了不少,但仍有種欲振乏力之感(配樂很有力,但步調有點無力),第三,選角不討好,男主角沒有小說寫得那麼令人喜歡,不過這要看完三集才知道,因為有些人是耐看型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男主角鐵定不是讓人驚豔的那一型。新一任的007男主角丹尼爾克雷格也是一開始被嫌得要死,結果看過皇家夜總會而愛得要死的人也是一大票,我覺得讓丹尼爾克雷格來演男主角應該很適合。
前面兩段和今天的標題一點都沒關係,其實我想講的是在不知不覺中會發生很多事,比如說人會變胖,變老,個性會變怪,而成長/進步也是。記得一,兩年前我看《龍紋身的女孩》時,感覺生字還不少,後來看了一陣史蒂芬金的書,也有一陣子覺得生字怎麼那麼多?接著看到Michael J. Fox(麥可 J.福克斯)的《Lucky Man》時痛苦指數達到頂點,整個閱讀過程很不順,看看停停的,或許是每位作者的用字還有文法習慣不同,當然文本內容也有很大關係,但是,這中間在英文閱讀上我似乎慢慢有了進步。因為看《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這本書,我幾乎不太查字典,整個很順。這讓我想到一則故事,大意是:
有個資質不錯的音樂系學生去上一位指導老師的鋼琴課,老師第一次上課就丟了一首滿難的曲子,學生彈起來很不順,這讓他很挫折,於是他回家努力地練習,想在下一次上課時表現給老師聽。沒想到下一次上課時老師並沒有要求他彈上一次的曲子而是丟了另一首更難的曲子給他彈,挫折感再次降在學生身上,同樣地,學生回家努力練習,再下一次課老師又丟一首更難的曲子…,這樣幾次下來,學生終於受不了了,正當他打算向老師抗議時,老師竟丟給他第一次上課的曲子要他彈,學生在懷疑下彈了起來,沒想到他竟然把曲子詮釋得那麼好。
我想,成長也是這樣吧!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華麗年代/ Nine
《華麗年代》改編自百老匯舞台劇,而後者又是改編自已故大師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所以有人說《華麗年代》是在向費里尼的半自傳電影《八又二分之一》致敬。
電影本身比較不像電影,反而像MV集錦。我沒看過《八又二分之一》,不知道它是否也是劇情薄弱,應該不會,《八又二分之一》可是第八藝術的經典之一。
《華麗年代》講的是才華洋溢,曾經紅極一時的導演Guido在復出開拍第九部電影前夕發現他沒辦法完成這部電影,不只劇本寫不出來,自己在老婆,情婦及女演員之間的關係也亂成一團,最後Guido的老婆受不了他一再外遇而離去,Guido倉促宣佈電影停拍,消失於義大利演藝圈,經過多年沉澱且在合作多年的工作夥伴鼓勵下,重新開拍這部原本要拍卻開天窗的電影。
電影用一些超現實的手法把影響男主角的女人們呈現出來,有蘇菲亞羅蘭飾演Guido的媽媽,茱蒂丹契飾演工作夥伴兼良師益友,潘妮洛普飾演為了Guido不要自己老公的情婦,瑪莉詠柯蒂亞飾演為了Guido而寧願息影走入婚姻的老婆,黑眼豆豆主唱菲姬飾演Guido小時的性事啟蒙者(妓女),歌蒂韓的女兒,凱蒂哈德森所飾演勾引Guido幸臨她下榻飯店房間的Vogue雜誌記者,還有妮可基曼飾演當紅女星,也是Guido想要卻得不到的謬思女神。導演Guido則是由丹尼爾戴路易所飾。
看看這些演員陣容,夠拍出一部好片了吧!但,並沒有。不過片中有幾段女星的歌舞片段倒是很棒,比如菲姬飾演的妓女那一段,舞者們的演出非常有power。凱蒂哈德森那一段舞也跳得滿好的,可惜的是在電影裡它可有可無。瑪莉詠柯蒂亞和潘妮洛普演得也很好,只不過我個人真的不喜歡小潘潘。妮可基曼一如往常美麗,表現卻稍嫌平面。茱蒂丹契的演出則是令人耳目一新。
電影本身比較不像電影,反而像MV集錦。我沒看過《八又二分之一》,不知道它是否也是劇情薄弱,應該不會,《八又二分之一》可是第八藝術的經典之一。
《華麗年代》講的是才華洋溢,曾經紅極一時的導演Guido在復出開拍第九部電影前夕發現他沒辦法完成這部電影,不只劇本寫不出來,自己在老婆,情婦及女演員之間的關係也亂成一團,最後Guido的老婆受不了他一再外遇而離去,Guido倉促宣佈電影停拍,消失於義大利演藝圈,經過多年沉澱且在合作多年的工作夥伴鼓勵下,重新開拍這部原本要拍卻開天窗的電影。
電影用一些超現實的手法把影響男主角的女人們呈現出來,有蘇菲亞羅蘭飾演Guido的媽媽,茱蒂丹契飾演工作夥伴兼良師益友,潘妮洛普飾演為了Guido不要自己老公的情婦,瑪莉詠柯蒂亞飾演為了Guido而寧願息影走入婚姻的老婆,黑眼豆豆主唱菲姬飾演Guido小時的性事啟蒙者(妓女),歌蒂韓的女兒,凱蒂哈德森所飾演勾引Guido幸臨她下榻飯店房間的Vogue雜誌記者,還有妮可基曼飾演當紅女星,也是Guido想要卻得不到的謬思女神。導演Guido則是由丹尼爾戴路易所飾。
看看這些演員陣容,夠拍出一部好片了吧!但,並沒有。不過片中有幾段女星的歌舞片段倒是很棒,比如菲姬飾演的妓女那一段,舞者們的演出非常有power。凱蒂哈德森那一段舞也跳得滿好的,可惜的是在電影裡它可有可無。瑪莉詠柯蒂亞和潘妮洛普演得也很好,只不過我個人真的不喜歡小潘潘。妮可基曼一如往常美麗,表現卻稍嫌平面。茱蒂丹契的演出則是令人耳目一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