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羊羹

以前我常吃羊羹,那時曾好奇過為什麼明明沒有羊肉的甜點要叫做羊羹。但當時網路不發達,不知道從哪裡找答案。今天在看日本短篇小說時看到"水羊羹",心想"水羊羹"跟"羊羹"有什麼不同呢?

雖然羊羹是日本的傳統甜食,但卻是從中國傳入的。原本它真的是以羊肉為原料的羹料,因膠質冷卻後凝固成塊,所以叫做羊羹。

把這道料理帶入當時日本的是去日本傳教的中國禪僧,但由於日本禪宗只接受素食,所以只好改用其他食材取代羊羹裡的肉。

依照原料和製作方法來分的話,羊羹可分成「蒸羊羹」、「煉羊羹」與「水羊羹」三大類型。

蒸羊羹歷史最悠久,主要原料有紅豆泥、低筋麵粉、片栗粉、砂糖。其口感比起另外兩種更軟Q,甜度比煉羊羹低。

煉羊羹就是我們一般商店看到的羊羹。主要原料有寒天、紅豆泥、砂糖。因為沒有加入其他澱粉類調製,所以口感較紮實。煉羊羹的原料中砂糖比例較其他兩種高,所以比較甜。因為主要成分是砂糖與紅豆,算是高糖食品,能快速被轉換成能量,維持血糖與重要生理機能正常運作。在遇突如其來的災害沒有食物時,可以扮演類似能量棒的角色。此外,因為糖分含量高,再加上真空包裝,其保存期限也相對長,真可以叫做「防災食」了。

水羊羹的主要原料有水、寒天、砂糖、紅豆泥。(比煉羊羹多了水)由於含水量高達50%,吃起來如果凍一般滑順,口感清爽。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幾顆腎臟


這是則趣聞(分中英/文)

A teacher addresses a student and asks: "How many kidneys do we have?"

"Four!", the student responds.

"Four? Haha..." The teacher was one of those who took pleasure in picking on his students and demoralizing them.

"Bring a bundle of grass, because we have an ass in the room." The teacher orders a frontbencher.   

"And for me, a coffee!" the student added.

The teacher was furious and expelled the student from the room.

By the way, the student was the humorist Aparicio Torelly Aporelly (1895-1971), better known as the "Baron de Itarare."

On his way out of the classroom, the student still dared to correct the furious teacher:

"You asked me how many kidneys 'we have'. We have four: two of mine and two of yours. 'We have' is an expression used for the plural. Enjoy the grass."

課堂上老師問一個學生:"我們有幾個腎?"

「四!」學生回答。

「四個?哈哈」這位老師以愛挑學生錯誤且打擊他們士氣而出名。

「帶一捆草來,因為我們這裡有個老屁股」老師對前排坐位的學生講。

"順便帶杯咖啡給我" 該名惹怒老師的學生補充道。

老師勃然大怒,將學生趕出了教室。

(註:該名學生是巴西著名的幽默記者及作家Aparicio Torelly Aporelly。)

走出教室的時候,學生竟然還敢糾正憤怒的老師:

"你問我 '我們有' 多少個腎臟。我們有四個:兩個是我的,兩個是你的。'我們有'(we have)是用於複數的表達方式。好好享受你的草吧!"

********

我覺得這則趣聞挺有意思的,

如果以英文文法正確性來看的話,學生的答案是對的。但如果不挑老師語病的話,一般人應該都會理解老師的問題以及他要的答案。我相信 Aparicio Torelly Aporell 是故意要氣老師的。




笑話一則

新年快樂!今天來則笑話(中文在下面)。

經過多年儲蓄與計劃,一對已婚夫婦帶著岳母前往夢想的聖地旅行。當他們在那裡時,岳母因故去世,妻子心煩意亂,丈夫只能去安排後續事宜。

美國領事館的人告訴丈夫:"將遺體運回美國既複雜又昂貴,整個過程可能要花上5萬美元左右。然而,有一個替代方案,我們可以安排將逝者安葬在這裡,作為對國際關係的一種禮遇,而且免費。"

男人想了想,說:"我們會把她帶回去的。我們開始處理文書工作吧!"

領事館的代表回答:"我想你沒有搞清楚,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讓她免費安葬在聖地這裡。"

男人說:"我知道的是,兩千多年前,你們把一個人埋在這裡,三天後他又回來了。我不會冒險讓我岳母發生這件事。讓我們開始文書工作吧!我自己帶筆來了。"
(註解:兩千多年前被埋在聖地,三天後他復活了。這指的是耶穌。)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最大的螞蟻

這是最近在看的短篇小說(神明值日生值勤中,青山美智子 著)中看到的腦筋急轉彎。

書的第四篇 理查.布蘭森-

理查是英國人,從小就很喜歡日文,日文檢定分數很高。因為對日文很有興趣,就到日本一間大學當英文約聘講師,他教學很認真但學生卻覺得他很無聊,所以上他的課都在滑手機。

某天班上一位令理查頭痛的學生Hayato頂了嘴,理查一急之下突然被神明(神明這部份在這裡不多解釋)引導舉起手在黑板上寫了...

"What ant is the largest?" ,然後跟 Hayato 說,這是你的作業。

........

下一堂課,Hayato 當著理查及全班同學的面拿起手機查了google最大的螞蟻是哪一種?然後大聲唸出牠的名字。

........

後來因為某些事,Hayato 私底下跑去跟理查道歉,接受Hayato道歉的理查抱了一下 Hayato,然後說出了"what ant is the largest?"的答案。

Elephant (大象)

當然這是腦筋急轉彎,這題的答案也可以是 Giant(巨人)。

(答案註解:這兩個單字的末三字母是 ant。)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肌肉記憶


我一直都知道"肌肉記憶"這事,但今天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道其原理。

首先,什麼是肌肉記憶?

它是指肌肉纖維在失去後能更快地恢復其大小與力量的現象。意思是,即使暫時停止訓練,當回來訓練後,肌肉恢復先前的肌肉量與力量的速度比從頭建立要容易得多。

肌肉記憶的運作原理:

人體的大多數細胞都有細胞核,它就像細胞的大腦,控制和調節細胞的活動。肌肉細胞的獨特處在於它們可以擁有多個細胞核(肌核),這些肌核負責合成新的肌肉蛋白。因為肌肉細胞擁有多個"大腦"(肌核),所以它們可以長得比體內的大多數其它細胞大得多。

然而,每個肌核管理的肌肉有限,為了繼續變大,肌肉細胞必須增加更多肌核。

問題是肌肉細胞本身不能產生肌核,它必須從幹細胞中獲取肌核。

人體有各種不同幹細胞,當中有一種稱為衛星細胞的幹細胞在肌肉生長的過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當肌肉細胞受損時,衛星細胞會附著在受損的肌肉細胞上並捐贈其細胞核,促進肌肉修復與增長。一旦衛星細胞將細胞核捐贈給肌肉細胞,它(細胞核)就會留在那裡了

這意味我們要恢復失去的肌肉的速度會比從未擁有的肌肉的速度來得快得多,因為你不需招募新的衛星細胞以獲取衛星細胞的細胞核。反而是它們可以輕易啟動處於休眠狀態的肌肉增長機制。

以上是肌肉記憶如何運作背後的理論,但肌肉記憶是真的嗎?

研究顯示,許多方法學嚴謹的研究認為,停止訓練後,肌核仍然保留在肌肉細胞中,支持了肌肉記憶這個論點。但也有一些研究卻指出,這些肌核可能不會顯著影響肌肉恢復速度。

肌肉記憶會永久持續嗎?

大多數研究認為肌肉記憶是半永久性的,但在長期不運動後可能會減少。總體來說,肌肉記憶可以持續數年,但不會永遠存在。

需要多久才能恢復肌肉量?

恢復失去的肌肉量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但一般認為大約需要花費失去時間的一半。例如,如果休息4到6個月,可能需要2至3個月恢復。

肌肉記憶能讓健身族群受益嗎?

重訓新手由於能有效激發衛星細胞而快速增長肌肉。部分經驗豐富的重訓者認為可以通過偶爾停止訓練來"重啟"這一增長過程,只是目前沒有研究能證明這一點。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來到新高點

寫在文前:本文沒什麼知識可言,更不有趣,純粹個人的體重體脂檢討。

今天是春節前最後一天上健身房,也是健身房提供的每月一次免費測 Inbody ,我的測量結果。看到我的總評分76分時不免覺得好笑,這是來這健身房半年後測出的 Inbody 最高分了。

過去半年我的評分都介於72~75,去年七月第一次看到 7 字頭時覺得失望,我心裡想:我怎麼可能只有七十幾分?! 經過兩三個月後,我就接受了七十幾分就是我的常態。不過今天首次突破75分,來到76分。

從過去 Inbody 報告中我得出我的體重如果越重,分數會越高。這點我可以接受,不管用哪一種機器,我都必需增重7~8 公斤左右。而我的體脂肪的確是過低,這我承認。

不過對於骨骼肌我一直有疑問,左邊第二個肌肉脂肪分析圖表(如下圖上)裡我的肌肉量也算在正常範圍,可是在最左下的部位別肌肉分析(如下圖下)卻出現"over",感覺是它認為我肌肉過多,想問是有肌肉過多這回事嗎?


今天仔細看了過去的報告,我發現上下半身平衡評估從去年七月(下圖右)的嚴重失衡到現在的輕微失衡(下圖左),算是有進步了。

原本我並沒有發現嚴重失衡這點,是去年七月時我貼給朋友看我的 Inbody 報告時,她問我為什麼上下半身嚴重失衡?於是我檢討了一下平常的課表:原本我是每週各練腿、背、胸一天,也就是一週練三天,我想胸與背其實並不完全分得開來,練背時難免會練到胸,反之亦然。所以我決定每週再加一天練腿日,這樣每週就會有兩天練上半身,下半身也是兩天。應該是這樣,所以現在進步到輕微失衡。

前陣子聽到某個由兩三個女生主持的 podcast,當中有一人說女生體脂30幾(30%初頭)算正常啊!聽到這兒我翻了翻白眼,no, no, no, 女生體脂30幾已經過高了喔! 20幾才算正常。

當然,我的體脂10% 以下也是不正常就是了。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史上最成功的海盗

古往今來,當海盜的人少,當海盜頭子的女性少之又少。

1801年,廣州一家水上妓院的妓女嫁給了活躍於華南沿岸地區的海盗頭之一 鄭一。現在人們比較熟知的她的名字是鄭一嫂。

[註:十九世紀初,廣西廣東沿海有勢力強大的海盗聯盟。這個聯盟分成紅、黃、青、藍、黑、白六旗幫派,其中紅旗幫是聯盟中勢力最強大的,而紅旗幫掌門人就是鄭一。]

1807年鄭一突然死亡,鄭一嫂繼承了鄭一留下的海盗帝國,之後嫁給了張保,張保是鄭一的繼子也是鄭一的情人。(沒錯,是情人)

當時鄭一嫂統領過多少海盗船、多少海盗現在已很難找到凖確的數字,但現在史學界普遍認同的數字是上千艘海盗船及十萬名海盗。這樣的"成就"讓鄭一嫂被後人認為是史上最成功的海盗。

電影《神鬼奇航3》中清朝造型的女海盜就是以鄭一嫂為原型。

但鄭一嫂在西方的名氣遠勝於東方。有評論人士這樣寫過:

歷史與現實似乎開了一個捉弄人的玩笑,歷史上沒有女海盜的地方熱愛著她的故事,但歷史上有女海盗的地方則隱去了她的光芒。

鄭一嫂,這一位出身娼門,委身海盗父子,進而上位、招安的東方奇女子的故事在西方流行文化中確實非常吸睛。

我是在看到這篇文章才知道有這麼一位史上最成功的女海盜。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呼吸與力量

[寫在文前]

本篇文長,且為重訓題材。

********

控制關節活動度與穩定性的力量來自肌肉的收縮(而肌肉收縮則是由神經系統所支配)。我們在做一個動作時,通常只會注意到在動的那個肢體,而沒注意到「不動」的肢體(也就是控制穩定性的肢體);以深蹲為例,深蹲常常被我們想成是「蹲腿」的動作,但要完成好的深蹲且扛起大重量,我們的下背、腹部、肩膀、胸膛、手臂等部位都要努力地「不」做動作,也就是說為了讓腿部的「活動度」(深蹲)可以順利發揮,身體的其它部位要有足夠的「穩定度」。

神經系統在支配動作時,常會透過無意識的方式去徵召肌肉。因此,人體的許多機制是無意識的,以「反射回饋」的方式來達成。這樣的好處是效率高、速度快,減輕了意識的負擔。比如當我們想要舉起手時,軀幹和下肢會自然提高穩定性,讓手臂完成動作,而不是意識到要穩定軀幹與下肢。

正常情況下,人體在做動作時,關節該穩的穩、該動的動,各司其職。但當某個關節因各種原因(受傷、失調、反應不及),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時,神經系統的反射回饋機制就會不著痕跡的改動身體運作的方式。改動的方式視情況而定,可能是用代償動作繼續達成任務,也可能是取消動作以保護自己。比如一個不運動的人,其髖關節活動度很不好,當他想要捨起地上的物品時,因屈髖的幅度受限,很可能就會用腰椎去提供髖關節所欠缺的活動度,結果就產生了彎腰駝背的代償動作。

人類作為極少數站起來的脊椎動物,腰椎成為人體無可避免的弱點,因為直立的脊椎本來就很不穩。如果我們想(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做動作,就必需要先穩住腰椎,穩住核心。換言之,「中軸穩定,四肢發力」是我們發揮力量時會依循的重要原理。

那麼要如何提升核心穩定性?

人體的腰椎位於腹腔後壁,我們可以把腹腔視為一個柱狀體(脊椎被包在柱狀體內),底面是骨盆底,頂面是橫隔膜,圍繞在柱狀體的是腹肌與背肌等軀幹肌群。這個結構就是許多人所謂的核心,它不是一個固定不動的結構,但,透過適當的呼吸法可以幫這個結構加壓,使它變成一個類似剛體結構的單位。剛體就是不易發生變形的物體,當軀幹成為剛體結構,腰椎受到保護,不會有形變的威脅,身體就允許四肢發出更多力量。

腹式呼吸法:

當人體使用腹式呼吸法時,深吸一口氣,橫隔膜會往下降,此時繃緊腹部,不讓肚子往前凸出,這時腹腔就成為堅固的負重結構。就像充飽氣的籃球,很堅硬。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十幾公斤就可以被壓垮的脊椎骨,在有核心亾部壓力的保護下,可以扛三、四百公斤在背上而不會被壓垮。當核心有了這樣的壓力結構,四肢的力量就得以釋放、發揮。

******

以上摘自「抗老化 你需要大重量訓練」(作者:何立安)

我在深蹲時本能會吸氣並閉住氣,因為知道這樣就是可以堅固軀幹,但沒有仔細想過這當中的結構及機制,更不會想到「中軸穩定,四肢發力」這樣的因果關係。看了作者的分析,對重訓時身體該怎麼調整有更深的認識。真心推薦這本書。

提到重訓時閉氣,許多人認為閉氣會增高血壓,可能使血管爆掉的疑慮,作者也提出了釋疑:

人在用力時血壓暫時性增高是正常現象,如無特殊疾病,人可以在背負大重量的過程經歷超過400 mmHg的收縮壓而沒事。況且,在閉氣過程,不只血管內部壓力升高,血管外的壓力也會提高,內外壓力均大的情況下,血管壁不會承受極大的壓差,所以不會有向外擠壓破裂的情形發生。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歐洲洗手地圖


10月15日是全球洗手日,2008年首次舉辦這個活動所要傳達的訊息是吃飯前和上廁所後要洗手。這個洗手日主要聚焦在開發中國家,像是伊索比亞、奈及利亞、印度、菲律賓等國家;因為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這些國家的基本衞生是決定兒童能否生存的更重要關鍵。

但需要清潔雙手的應該不只是開發中國家需要吧!如主圖所示,歐洲國家也存在著洗手(不洗手)的問題。這張地圖是2015年蓋洛普針對歐洲國家人民如廁後洗手與否的調查結果。

百分比代表如廁後有洗手的比例:

90%以上的有波西尼亞(96%)、土耳其(94%)、以及其它巴爾幹半島的國家,算是最講究乾淨的國家。(推測這跟伊斯蘭教的淨化儀式有關,這算是宗教的附帶益處吧!)

80%以上的有科索沃(85%)、希臘(85%)、羅馬尼亞(84%)、塞爾維亞(83%)、馬其頓(82%)、葡萄牙(85%)。

70%以上的有冰島、瑞典、德國(以上三者都是78%)、芬蘭(76%)、英國(75%)、愛爾蘭(74%)、瑞士(73%)、保加利亞(72%)、捷克(71%)。

60%以上的則有波蘭(68%)、愛沙尼亞(65%)、俄羅斯(63%)、法國(62%)、西班牙(61%)、比利時(60%)、奧地利(65%)。

這當中誰最髒?
你可能會感到驚訝:是荷蘭(在地圖中約略中間的地帶,與德國78%及比利時60%相鄰,其人民洗手百分比是50)。通常荷蘭被認為享有秩序與清潔的好聲譽的國家,事實證明並不是這麼回事兒。

註:這地圖是2015的調查結果,我找不到更新的地圖。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幾隻鴨?

 

由上面這張圖,你看到幾隻鴨子?





答案在下面




這張圖最多有16隻鴨子。(或15隻,第六個圖像有爭議,牠的翅膀看起來與其它鴨子都不一樣,可能翅膀裡藏了一隻,但如果認為第六個圖像只有一隻鴨的話,那就是15隻)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停滯期


提醒:本篇文長,且偏專科。

一般我們認知 藉由重訓增肌是 一種身體先被破壞再建設、經過適度修復,最後向上適應的結果。我一直以為是這樣,我也知道新手的進步空間比手老大很多,也就是有所謂的新手蜜月期,過了蜜月期,進步速度會逐漸減緩,然後幾乎無可避免地會遇到撞牆期(停滯期)。但如果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只會想 "人不可能無限長肉啊!有的話也是會很慢很細微,甚至肉眼看不出來。而且那也不是我追求的目標。"

在看了何立安老師的「抗老化 你需要大重量訓練」這本書的解釋後有種"原來是這樣啊!"的領悟。

*******
人體的新陳代謝簡單講就是分解與合成的過程:淘汰不需要的、老化的、或破損的組織,然後再依需求建立新的組織。為了適應環境,生物體的新陳代謝會針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訓練也是一樣;訓練是對身體輸入刺激,不同的刺激會引導身體隨後朝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

生物體在遭遇外來刺激時,會經歷一個「震盪期」,像是被重重打擊一般,被重擊的生物體狀態會變糟,但是,只要這個刺激不造成永久性破壞,在刺激結束過後,生物體就會從比較糟的狀態慢慢恢復,恢復過後會達到一個比先前還要高的水準,這是一個向上適應的過程。只要刺激的壓力夠強(但又不造成永久傷害),然後給予適當的恢復時間,這個向上適應的過程就可以不斷重複。

但重訓老手都知道,新手蜜月期終將變成停滯期。如果每次刺激都會產生疲勞、恢復及向上適應的過程,為什麼有那麼一天,一切都停滯了?

書裡介紹了一個由運動科學家班尼斯特提出的「體能疲勞模型」(Fitness Fatigue Model),這個模型並不將刺激、疲勞、恢復、向上適應視為一連串先後發生的事件,而是認為每次在對身體施予刺激後,身體立即產生「疲勞」和體能的「向上適應」這兩個現象。向上適應是「加分」項目,疲勞則是「扣分」項目,當身體同時出現這兩個項目時,我們並不會知道實際上體能向上適應有幾分,疲勞有幾分,從身體外顯的能力來看,我們只看得到體能與疲勞的總分,訓練後一小段時間裡,疲憊通常很明顯,所以體能和疲勞的總分會是負分,如果疲勞可以順利消散,分數就會漸漸歸零,然後轉正。

在初學者階段,訓練者處於一個向上適應訊號很明顯,但是疲勞卻很容易消散的過程,因此每次訓練後,經過約48小時的休息就可以恢復完畢,站上新的高點。

但是,隨著訓練者越來越強壯,舉起的重量會越來越重,若要再進一步刺激,得舉起更重的重量才行。訓練的難度越來越高。隨著訓練難度提高,訓練造成的疲勞越難恢復,恢復的時間可能會大於向上適應持續的時間。換句話說,當向上適應現象已發生完畢,並開始逐漸下跌到原先的水準時,身體的疲勞可能都還沒恢復。而且,想要肌力進步,施予身體的刺激必須是精準的(比如跑步、游泳、爬山等對身體的刺激都不會產生肌力進步),而疲勞卻可以從多方面累積,如生理、心理、工作、人際關係都會是疲勞來源,這些都是導致疲勞恢復所需的時間遠大於肌力向上適應的持續時間。

在這種向上適應現象已經消失,但疲勞卻尚未排除的情況下,如果再拿起預先計算好的、比上次訓練更重的重量來訓練,就很可能在訓練中失敗。經過幾番嘗試仍失敗,結果就發生停滯期(撞牆期)。

*****
以上擷自「抗老化 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摘錄內容非一字不漏,而是有經過刪減。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睪固酮迷思

一般人認為睪固酮有助於肌肉生長(我原本也是這樣認為),這個影片提出一些論點來說明它其實是迷思而非事實。來看看...

  1. 睪固酮確實會讓人增加肌肉,水平越高效果越明顯。
  2. 但是睪固酮的效果是獨立的,它並不會增加運動訓練的成果。換句話說,你給人們睪固酮,他們會獲得更多的肌肉,但如果你同時讓他們鍛練,並不會增加肌肉增長率。
  3. 研究顯示基礎睪固酮水平越高的人,訓練時並不會長出更多肌肉或力量。也就是肌肉生長與力量發展的速率不受基準睪固酮水平的影響。從統計學角度來看,睪固酮引起的肌肉生長與重訓引起的肌肉生長之間並沒有交互作用
  4. 即使男生的睪固酮水平比女生高15倍,但是男性與女性透過訓練獲得肌肉與力量相似。

至於保健食品中推廣的睪固酮加強劑效果是否真如廣告所說的?來看看以下幾點睪固酮增強劑的迷思:

  1. 根據2023年的系統文獻回顧,大多數睪固酮加強劑對健康人(無睪固酮過低的情況)無效。
  2. 即使有效,效果也很微小且需要持續服用。
  3. 保健食品產業監管不足,許多產品成分標示不實或不清不楚。
  4. 有些增強劑含有荷爾蒙,存在健康風險。

不服用增強劑的話,可以怎麼做來提高睪固酮水平呢?

  1. 減少壓力(身與心)
  2. 充足睡眠
  3. 攝取足夠微量元素(尤其是鎂和鋅)
  4. 均衡營養的飲食
  5. 規律運動

人們(尤其是男人)對睪固酮的過度關注可能反映了對男子氣概的不安全感。真正想提升男子氣概,應從身心發展著手,找到熱愛的事物並精進它。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暱稱

暱稱為什麼叫 nickname? 

剛在Quora這個美國知識問答網站看到有人問這個問題,提問者的疑問是:為什麼是用 Nick,而不是 John, Bill, 或 Dick?

Nickname是從中古英文的 ekename來的,eke 有 "也"(also)及"額外/此外的"(in addition)的意思。字面上解釋就是「名字以外的稱呼」。所以 ekename 就是"額外的名字/別名/暱稱"的意思。

但 ekename 又是怎麼變成 nickname?

有一個人的回答獲得了很多讚,他是這樣解釋的:

通常你不會單講 ekename 這個字,可能的情況是會講  that's an ekename 或是 that's mine ekename (註:早期的英文傳統 - 在母音開頭的單字前要用 mine 當所有格形容詞,所以用 that's mine ekename,而不是 that's my ekename)。當人講話很快,有時又會連音,而聽者如果又不是很仔細聽的話,很容易 an ekename 會被唸成/聽成 a nekename,mine ekename 會被聽成 my nekename。久而久之,nekename 就演變成現在的 nickname 了。

以上是今天學到的沒什麼用的冷門知識。

是說,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沒這個困擾,因為「nick」跟「暱」唸起來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