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極限
我現在較少寫關於健身重訓的文章, 因為我認為在不用藥物的情況下, 人體的肌肉增長有其極限 (為維持身體機能, 體脂肪也不可能長時間持續下降), 即使再創新的訓練法, 設備, 或健身補給品, 也不會讓肌肉有很大的進步(或許會有小加分). 只要知道肌肉增長的原理, 被認為old school 的訓練方法一樣有效. 而這些訓練資訊很容易就能從網路上取得, 無需我在此多述.
一個多月前看到這篇文章頗有同感. 文章作者出了幾本叫好叫座, 有關健身的書, 給男生看的是Bigger Leaner Stronger, 給女生看的是Thinner Leaner Stronger, 兩本書我都有看. 四, 五年前我決定不再上教練課程後有一陣子就是參考他的書來輔助我原先從教練那兒學來的知識與技巧.
作者目前的體態算是達到巔峰(不過巔峰的定義可能各人不同), 他說有兩個原因讓他不常在自己的網站上更新他的體態, 因為他不想誤導讀者(或他的客戶), 讓他們認為永遠都有新方法可以讓身體 bigger leaner stronger 或 thinner leaner stronger.
至於是哪兩個原因?
1. 假設你有好的基因, 對男生來講, 從一開始重訓始算起, 你可以增加約45 磅的肌肉. 女生則約男生的一半.
2. 不管男女, 大概在你投入重訓(正確且有品質的訓練) 的前五年左右你就已經達到第1 點所提的肌肉增長極限.
如果你已經達到這個極限, 接下來就是維持了.
我, 應該還沒達到極限, 但早就處於維持現狀的階段(偶而有小波動). 關於體態(或身體組成)我從沒有為自己設定目標(即使以前有上教練課程時我也覺得找不到目標, 都是被教練逼著往上提升), 因為我覺得怎樣都好. 我做重訓主要不是為了體態, 而是它能讓我專注 (我喜歡那種感覺).
長期以來, 我的體重大部份時間都維持在 52 kg 上下, 近兩個月下降到 50 kg 以下, 近一個月甚至跌破 48, 在未跌破48 時, 健身圈外的朋友及我的按摩師都說這樣比較好, 以前太大隻了. 倒是幾位熟識的健身房教練都要我多吃點(很明顯, 健身圈內外有不同審美標準), 說至少要維持50 kg. 至於我自己則一如往常認為怎樣都好, 我的身體組成沒多大變化, 體脂肪率緩慢微降, 骨骼肌百分比則維持或微微上升. 我的訓練量沒變, 只是吃的方面有點改變(如我前幾篇提到的肉食量變少).
看著體重機顯示我的身體年紀從11月初的27歲一路下降到這週二(12月24日)的23歲, 這數字讓我感到荒謬(我的實際年紀很大), 不知道它是怎麼被定義的? 又是誰定義幾歲的人體重/體脂應該多少? 但是大部份的人似乎習慣並接受這樣的定義, 於是常聽到人說自己年紀大了代謝慢了所以胖了. 究竟是因為先接受這種定義而身體就往那個方向走, 還是身體退步在先, 所以就接受了這種定義?
For me, I don't buy it.
2019年12月24日 星期二
找找看
一隻熊迷失在聖誕老人的麋鹿群中, 牠的外觀/顏色與麋鹿幾乎一樣, 只是沒有鹿角, 且耳朵形狀比較圓, 你找得出牠嗎?
提示: 熊的X座標位置在圖中聖誕老人與雪人中間, Y座標位置約在雪人鼻子的高度.
這樣應該就比較好找了.
答案如下圖...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答案不只一個
1+4 = 5
2+5 = 12
3+6 = 21
8+11 = ???
上面的問號會是什麼?
答案...有兩個.
第一個比較容易被聯想(至少我是這樣覺得,我先解出的是第一個,不過我們公司一位數學系的同事卻先解出第二個,第一個卻想很久), 第二個則不.
你...都解出來了嗎?
2+5 = 12
3+6 = 21
8+11 = ???
上面的問號會是什麼?
答案...有兩個.
第一個比較容易被聯想(至少我是這樣覺得,我先解出的是第一個,不過我們公司一位數學系的同事卻先解出第二個,第一個卻想很久), 第二個則不.
你...都解出來了嗎?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愛因斯坦論快樂
講到愛因斯坦, 你大概會想到相對論. 想到相對論這種出自因斯坦之手的東西八成會讓你正襟危坐, 但這裡你要看到的卻是他所寫的簡單易懂的-快樂論.
2017年愛因斯坦又製造了頭條新聞, 但卻不是因為從未發表的艱深表理論/著作, 而是幾句隨手寫的, 對快樂的感想.
2017年10月24在耶路撒冷的拍賣會上, 愛因斯坦的兩張手寫紙條(如上圖)最後以壹佰八拾萬美元成交.
手稿上到底寫了什麼?
它寫著...
"A calm and modest life brings more happiness than the pursuit of success combined with constant restlessness."(照片中前方, 寫在飯店信箋上的這張. 原本預估會以美金5 千至6 千元成交, 結果是以1 千5 佰6 拾萬美元成交)
以及...
"When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照片中後方, 寫在空白紙上的那張, 原本預估會以美金6千元成交, 最後成交金額卻來到24 萬美金).
這兩張手稿有其故事...
話說1992 年十一月愛因斯坦應其日本出版商之邀, 從歐洲旅行至日本做系列演講.當時住的是東京的帝國大飯店. 在日本停留那段時間, 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當地人得知這消息後競相要去一睹大師風範, 這讓愛因斯坦感到訝異與難為情, 於是他沉靜在飯店房間裡, 試著寫下他的感想.
當時負責傳遞獲獎訊息的信使是位小男孩, 據推測, 可能是當時愛因斯坦手上沒有小鈔或是因當地的習俗小男孩拒絕收取小費, 於是愛因斯坦隨手寫了兩張紙條遞給小男孩.
根據手稿賣家所述(賣家據說是小男孩住在德國的後裔), 當時愛因斯坦對小男孩說, 如果你夠幸運, 這兩張紙條將來帶給你的價值會遠遠高於現在區區幾塊錢小費.
事實證明, 愛因斯坦對金錢的預測是對的.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戒
講到戒掉(quit)某個東西或某件事情, 通常我們會先入為主認為要戒掉的是某件不好的事情(比如壞習慣), 這篇文章提供了不同的角度看這件事.
根據作者所述, 英文字 quit 是從古 法文而來, 意思是解脫, 釋放(free, release). Quit 常會與不好或我們不想要的東西連結在一起, 比如戒菸(quit smoking), 辭職(quit my job), 但如果是捨棄我們喜歡的東西/事情呢? 人是習慣的動物, 我們的生活由大大小小的習慣組成, 如果想做些改變, 就得挪出空間讓它發生. 也就是釋放 (free, release) 舊有的以容納新的.
作者舉例了幾件事情, 首先是薄荷糖, 他習慣在車上放薄荷糖, 有一天他發現忘了補貨, 所以沒有薄荷糖了, 當下他的反應是"喔, 糟糕!", 接著他發覺對薄荷糖的依賴, 於是他告訴自己是該戒掉的時候了, 從那天起他車上就沒放薄荷糖了.
接著作者舉了工作為例, 他很愛他的工作, 愛到讓他覺得這工作太舒服,太安逸了. 驚覺到這一點, 他決定辭職. 現在他是全職的音樂人.
最後, 作者以定居地為例, 他是美國人, 非常愛美國, 十幾年前他無法想像住在美國以外的地方, 這種依賴上癮的感覺促使他改變, 於是他搬去了英國.
到現在, 作者對於他戒掉的東西/ 事情仍然喜歡, 但他更愛捨棄舊的, 以容納新的這個過程.
我能體會作者的不想"被制約"(或說上癮, 或說依賴)的心態, 我也不喜歡被制約, 但心臟還沒有大到想換環境就辭掉工作或移居國外. 所以偶而我會突然興起 來點小改變..., 這才發現原來以為不能缺少的東西其實也沒那麼重要, 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