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面這張圖,你看到幾隻鴨子?
答案在下面
這張圖最多有16隻鴨子。(或15隻,第六個圖像有爭議,牠的翅膀看起來與其它鴨子都不一樣,可能翅膀裡藏了一隻,但如果認為第六個圖像只有一隻鴨的話,那就是15隻)
一般人認為睪固酮有助於肌肉生長(我原本也是這樣認為),這個影片提出一些論點來說明它其實是迷思而非事實。來看看...
至於保健食品中推廣的睪固酮加強劑效果是否真如廣告所說的?來看看以下幾點睪固酮增強劑的迷思:
不服用增強劑的話,可以怎麼做來提高睪固酮水平呢?
人們(尤其是男人)對睪固酮的過度關注可能反映了對男子氣概的不安全感。真正想提升男子氣概,應從身心發展著手,找到熱愛的事物並精進它。
暱稱為什麼叫 nickname?
剛在Quora這個美國知識問答網站看到有人問這個問題,提問者的疑問是:為什麼是用 Nick,而不是 John, Bill, 或 Dick?
Nickname是從中古英文的 ekename來的,eke 有 "也"(also)及"額外/此外的"(in addition)的意思。字面上解釋就是「名字以外的稱呼」。所以 ekename 就是"額外的名字/別名/暱稱"的意思。
但 ekename 又是怎麼變成 nickname?
有一個人的回答獲得了很多讚,他是這樣解釋的:
通常你不會單講 ekename 這個字,可能的情況是會講 that's an ekename 或是 that's mine ekename (註:早期的英文傳統 - 在母音開頭的單字前要用 mine 當所有格形容詞,所以用 that's mine ekename,而不是 that's my ekename)。當人講話很快,有時又會連音,而聽者如果又不是很仔細聽的話,很容易 an ekename 會被唸成/聽成 a nekename,mine ekename 會被聽成 my nekename。久而久之,nekename 就演變成現在的 nickname 了。
以上是今天學到的沒什麼用的冷門知識。
是說,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沒這個困擾,因為「nick」跟「暱」唸起來很像。
大多數人認為越老化的身體會越僵硬,越年輕的身體越柔軟,而肌力訓練會讓人硬梆梆。所以為了讓身體恢復年輕,許多人主張我們需要多做伸展以提高柔軟度,尤其年紀越大越需要。
跟許多事情一樣,對於要不要做伸展,也是有正反兩派。我發現健身界則沒那麼提倡伸展,並不是站在反對立場,而是認為伸展的好處被過度美化了。
許多人認為伸展可以增加肌肉長度,這其實是迷思,肌肉的起點與終點都連結在骨頭上,所以肌肉長度是個定的,雖然它會隨關節的角度變化而伸長或收縮,但不管是伸展運動或一般的活動,在運(活)動結束後,肌肉終究會回到原來的長度。我們會感覺伸展後肌肉拉長了,是因為我們的神經伸展耐受性增加了。
至於伸展可以提高柔軟度的說法,最近讀到怪獸訓練教室創辦人何立安教練的新書-「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書裡針對這點做了科學的分析。
人體的柔軟度在動作控制理論中其實被稱為「活動度」(mobility)。活動度就是關節可以動的程度,而活動度又是由兩個元素組成,一是「動作幅度」,也就是俗稱的柔軟度;一是「局部肌肉控制力」,也就是一個可動關節周遭肌肉對這關節動作幅度的控制能力。簡單來說,一佪關節是否活動自如,首先要有足夠的動作幅度,也就是在不考慮控制力的情況下,這個關節客觀上已經具備夠大的活動範圍。
以肩關節為例,一個人在完全放鬆下,由外人將其手臂抬起,其手臂可以被抬起的高度就是其肩關節的「被動」活動度。而局部肌肉控制力則是他自己用力(也就是主動)把手臂舉起的最高幅度。
從上面的敍述,大部份的人會得到「所以就是要練肌力」這個結論。但是還有一個因素需要考慮,那就是穩定性。
我們的身體有自我保護機制,當一個動作可能導致失衡時,身體會反射性「鎖住」相關的動作幅度。
以深蹲為例,一位長者試著學習深蹲,在蹲到一個不太低的高度時,就覺得髖關節卡住,蹲不下去。但在教練引導下,雙手扶著蹲舉架,就能順利蹲下去。
從這個例子可以判斷這個人的關節周圍的活動度有問題,但這是真的控制力有問題,還是他的身體暫時被某種機制「限制」住了?
與髖關節活動度息息相關的是腰椎的穩定性,腰椎穩定性若夠,髖關節周邊的肌肉就不受限制,關節的活動度就會被釋放。這也就是為什麼扶著蹲舉架就能順利蹲下去。(扶著蹲舉架軀幹就穩定了)
由此可知,中老年人出現的身體僵硬現象,並非只是因為缺乏柔軟度而已。關節的活動度與身體的穩定性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只做伸展來提高柔軟度並非解決問題之道。
Which size do you wear? (你穿什麼尺寸的?)
這句話是否正確?
單就文法來看,這句沒有錯誤,
但是 which 疑問句必須有個範圍;也就是說有幾個選項,然後從這些選項選出一個。
所以,「你穿什麼尺寸的?」應該是 "What size do you wear?"
但如果原句子改成 "Which size do you wear? Small, medium, or large?" ,
問的人提出三個選項,這樣就可以用 which。
紫色的部分是運動神經元,綠色部分是新長出的神經元 |
運動對身體有好處,這無庸置疑,它可以增強肌肉、骨骼、血管與免疫系統。現在MIT(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運動還可以幫助神經元生長。
運動時肌肉收縮,會釋放「肌肉細胞激素」(myokines),它是一種生化信號,可以促使神經元生表速度提升4倍。
該研究認為這個發現有助於治療神經損傷或神經退化疾病,以恢復病患的運動能力。
這並不表示,如果你沒有神經受損或神經退化的疾病,運動對你的運動神經元不會有幫助。你的神經元還是會因為運動而增長、活化。
當我們訓練時,運動神經元會隨著訓練時間增加而提高,這不僅提高肌肉的力量,還會改善肌肉的反應速度和精準度。
運動會提高神經元與肌肉間的溝通效率,讓肌肉群的協調更好,更能完成複雜的動作。
另外,運動訓練也會加強感覺神經的敏感度,讓肌肉與神經系統在動作中更協調。
--------------
你覺得肌力增強等同於肌肥大(肌肉增長)嗎?
肌力增強不代表肌肥大。
隨著訓練時間拉長,我們的肌肉能推/拉/踢的重量會慢慢增加,但肌肥大現象卻不見得會一直有。這也跟運動神經元有關。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這是我上週日腿推機推舉的重量(併腿,左右各6片槓片),記得今年七月我剛加入目前的健身房時,這一台我併腿推的重量是左右各4片槓片,但這段時間我的體重/體脂/肌肉量並沒有明顯增減。當然我並沒有增肌計劃,我的飲食與生活變化不大,然而肌力卻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