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她有了答案:“細菌透過化學信號溝通、計數和執行任務來做到這一點。”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她說,大部份人認為自己是人,但她認為我們有 90~99% 是細菌,細菌讓我們活著,但他們也可以對我們做很可怕的事。Bassler 認為,如果能製造出干擾群體感應的分子,你就可以讓病原菌變得無毒——換句話說,無害。
如果成功干擾細菌之間的溝通,不僅可以扭轉我們與細菌感染的戰爭,還可以徹底改變農業、水處理等等。
本文(原文請點連結)重點:
1. 細菌的重要性:
- 細菌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有益也有害。它們參與氧氣的生成,並影響健康和疾病。
2. 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
- 細菌透過釋放自誘導物進行溝通,這些分子在細菌數量達到一定密度時被檢測到,促使細菌協同行動。
3. 自誘導物的類型:
- 自誘導物可分為通用型(可被不同物種檢測)和特定型(僅被同種細菌識別),這使得細菌能夠進行跨物種和私密的溝通。 4. 行為改變:
4. 行為改變:
- 細菌根據周圍環境的細菌密度和種類改變行為,例如在同類周圍共享資源,而在競爭者周圍則可能停止共享並協調攻擊。 5. 多細胞特徵:
5. 多細胞特徵:
- 細菌展現出多細胞生物的特徵,能夠協作以達成共同目標,這一點與高等生物的細胞行為相似。
6. 應用潛力:
- 透過干擾細菌的群體感應機制,科學家希望能夠使致病性細菌失去毒性,這對抗細菌感染及改善農業和水處理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7. 科學家的貢獻:
- 普林斯頓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 Bonnie Lynn Bassler 在細菌溝通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改變了我們對細菌的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