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歐洲洗手地圖


10月15日是全球洗手日,2008年首次舉辦這個活動所要傳達的訊息是吃飯前和上廁所後要洗手。這個洗手日主要聚焦在開發中國家,像是伊索比亞、奈及利亞、印度、菲律賓等國家;因為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這些國家的基本衞生是決定兒童能否生存的更重要關鍵。

但需要清潔雙手的應該不只是開發中國家需要吧!如主圖所示,歐洲國家也存在著洗手(不洗手)的問題。這張地圖是2015年蓋洛普針對歐洲國家人民如廁後洗手與否的調查結果。

百分比代表如廁後有洗手的比例:

90%以上的有波西尼亞(96%)、土耳其(94%)、以及其它巴爾幹半島的國家,算是最講究乾淨的國家。(推測這跟伊斯蘭教的淨化儀式有關,這算是宗教的附帶益處吧!)

80%以上的有科索沃(85%)、希臘(85%)、羅馬尼亞(84%)、塞爾維亞(83%)、馬其頓(82%)、葡萄牙(85%)。

70%以上的有冰島、瑞典、德國(以上三者都是78%)、芬蘭(76%)、英國(75%)、愛爾蘭(74%)、瑞士(73%)、保加利亞(72%)、捷克(71%)。

60%以上的則有波蘭(68%)、愛沙尼亞(65%)、俄羅斯(63%)、法國(62%)、西班牙(61%)、比利時(60%)、奧地利(65%)。

這當中誰最髒?
你可能會感到驚訝:是荷蘭(在地圖中約略中間的地帶,與德國78%及比利時60%相鄰,其人民洗手百分比是50)。通常荷蘭被認為享有秩序與清潔的好聲譽的國家,事實證明並不是這麼回事兒。

註:這地圖是2015的調查結果,我找不到更新的地圖。

2025年1月17日 星期五

幾隻鴨?

 

由上面這張圖,你看到幾隻鴨子?





答案在下面




這張圖最多有16隻鴨子。(或15隻,第六個圖像有爭議,牠的翅膀看起來與其它鴨子都不一樣,可能翅膀裡藏了一隻,但如果認為第六個圖像只有一隻鴨的話,那就是15隻)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停滯期


提醒:本篇文長,且偏專科。

一般我們認知 藉由重訓增肌是 一種身體先被破壞再建設、經過適度修復,最後向上適應的結果。我一直以為是這樣,我也知道新手的進步空間比手老大很多,也就是有所謂的新手蜜月期,過了蜜月期,進步速度會逐漸減緩,然後幾乎無可避免地會遇到撞牆期(停滯期)。但如果問我為什麼會這樣,我只會想 "人不可能無限長肉啊!有的話也是會很慢很細微,甚至肉眼看不出來。而且那也不是我追求的目標。"

在看了何立安老師的「抗老化 你需要大重量訓練」這本書的解釋後有種"原來是這樣啊!"的領悟。

*******
人體的新陳代謝簡單講就是分解與合成的過程:淘汰不需要的、老化的、或破損的組織,然後再依需求建立新的組織。為了適應環境,生物體的新陳代謝會針對環境刺激作出反應。訓練也是一樣;訓練是對身體輸入刺激,不同的刺激會引導身體隨後朝我們想要的方向發展。

生物體在遭遇外來刺激時,會經歷一個「震盪期」,像是被重重打擊一般,被重擊的生物體狀態會變糟,但是,只要這個刺激不造成永久性破壞,在刺激結束過後,生物體就會從比較糟的狀態慢慢恢復,恢復過後會達到一個比先前還要高的水準,這是一個向上適應的過程。只要刺激的壓力夠強(但又不造成永久傷害),然後給予適當的恢復時間,這個向上適應的過程就可以不斷重複。

但重訓老手都知道,新手蜜月期終將變成停滯期。如果每次刺激都會產生疲勞、恢復及向上適應的過程,為什麼有那麼一天,一切都停滯了?

書裡介紹了一個由運動科學家班尼斯特提出的「體能疲勞模型」(Fitness Fatigue Model),這個模型並不將刺激、疲勞、恢復、向上適應視為一連串先後發生的事件,而是認為每次在對身體施予刺激後,身體立即產生「疲勞」和體能的「向上適應」這兩個現象。向上適應是「加分」項目,疲勞則是「扣分」項目,當身體同時出現這兩個項目時,我們並不會知道實際上體能向上適應有幾分,疲勞有幾分,從身體外顯的能力來看,我們只看得到體能與疲勞的總分,訓練後一小段時間裡,疲憊通常很明顯,所以體能和疲勞的總分會是負分,如果疲勞可以順利消散,分數就會漸漸歸零,然後轉正。

在初學者階段,訓練者處於一個向上適應訊號很明顯,但是疲勞卻很容易消散的過程,因此每次訓練後,經過約48小時的休息就可以恢復完畢,站上新的高點。

但是,隨著訓練者越來越強壯,舉起的重量會越來越重,若要再進一步刺激,得舉起更重的重量才行。訓練的難度越來越高。隨著訓練難度提高,訓練造成的疲勞越難恢復,恢復的時間可能會大於向上適應持續的時間。換句話說,當向上適應現象已發生完畢,並開始逐漸下跌到原先的水準時,身體的疲勞可能都還沒恢復。而且,想要肌力進步,施予身體的刺激必須是精準的(比如跑步、游泳、爬山等對身體的刺激都不會產生肌力進步),而疲勞卻可以從多方面累積,如生理、心理、工作、人際關係都會是疲勞來源,這些都是導致疲勞恢復所需的時間遠大於肌力向上適應的持續時間。

在這種向上適應現象已經消失,但疲勞卻尚未排除的情況下,如果再拿起預先計算好的、比上次訓練更重的重量來訓練,就很可能在訓練中失敗。經過幾番嘗試仍失敗,結果就發生停滯期(撞牆期)。

*****
以上擷自「抗老化 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摘錄內容非一字不漏,而是有經過刪減。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睪固酮迷思

一般人認為睪固酮有助於肌肉生長(我原本也是這樣認為),這個影片提出一些論點來說明它其實是迷思而非事實。來看看...

  1. 睪固酮確實會讓人增加肌肉,水平越高效果越明顯。
  2. 但是睪固酮的效果是獨立的,它並不會增加運動訓練的成果。換句話說,你給人們睪固酮,他們會獲得更多的肌肉,但如果你同時讓他們鍛練,並不會增加肌肉增長率。
  3. 研究顯示基礎睪固酮水平越高的人,訓練時並不會長出更多肌肉或力量。也就是肌肉生長與力量發展的速率不受基準睪固酮水平的影響。從統計學角度來看,睪固酮引起的肌肉生長與重訓引起的肌肉生長之間並沒有交互作用
  4. 即使男生的睪固酮水平比女生高15倍,但是男性與女性透過訓練獲得肌肉與力量相似。

至於保健食品中推廣的睪固酮加強劑效果是否真如廣告所說的?來看看以下幾點睪固酮增強劑的迷思:

  1. 根據2023年的系統文獻回顧,大多數睪固酮加強劑對健康人(無睪固酮過低的情況)無效。
  2. 即使有效,效果也很微小且需要持續服用。
  3. 保健食品產業監管不足,許多產品成分標示不實或不清不楚。
  4. 有些增強劑含有荷爾蒙,存在健康風險。

不服用增強劑的話,可以怎麼做來提高睪固酮水平呢?

  1. 減少壓力(身與心)
  2. 充足睡眠
  3. 攝取足夠微量元素(尤其是鎂和鋅)
  4. 均衡營養的飲食
  5. 規律運動

人們(尤其是男人)對睪固酮的過度關注可能反映了對男子氣概的不安全感。真正想提升男子氣概,應從身心發展著手,找到熱愛的事物並精進它。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暱稱

暱稱為什麼叫 nickname? 

剛在Quora這個美國知識問答網站看到有人問這個問題,提問者的疑問是:為什麼是用 Nick,而不是 John, Bill, 或 Dick?

Nickname是從中古英文的 ekename來的,eke 有 "也"(also)及"額外/此外的"(in addition)的意思。字面上解釋就是「名字以外的稱呼」。所以 ekename 就是"額外的名字/別名/暱稱"的意思。

但 ekename 又是怎麼變成 nickname?

有一個人的回答獲得了很多讚,他是這樣解釋的:

通常你不會單講 ekename 這個字,可能的情況是會講  that's an ekename 或是 that's mine ekename (註:早期的英文傳統 - 在母音開頭的單字前要用 mine 當所有格形容詞,所以用 that's mine ekename,而不是 that's my ekename)。當人講話很快,有時又會連音,而聽者如果又不是很仔細聽的話,很容易 an ekename 會被唸成/聽成 a nekename,mine ekename 會被聽成 my nekename。久而久之,nekename 就演變成現在的 nickname 了。

以上是今天學到的沒什麼用的冷門知識。

是說,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沒這個困擾,因為「nick」跟「暱」唸起來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