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文前]
本篇文長,且為重訓題材。
********
控制關節活動度與穩定性的力量來自肌肉的收縮(而肌肉收縮則是由神經系統所支配)。我們在做一個動作時,通常只會注意到在動的那個肢體,而沒注意到「不動」的肢體(也就是控制穩定性的肢體);以深蹲為例,深蹲常常被我們想成是「蹲腿」的動作,但要完成好的深蹲且扛起大重量,我們的下背、腹部、肩膀、胸膛、手臂等部位都要努力地「不」做動作,也就是說為了讓腿部的「活動度」(深蹲)可以順利發揮,身體的其它部位要有足夠的「穩定度」。
神經系統在支配動作時,常會透過無意識的方式去徵召肌肉。因此,人體的許多機制是無意識的,以「反射回饋」的方式來達成。這樣的好處是效率高、速度快,減輕了意識的負擔。比如當我們想要舉起手時,軀幹和下肢會自然提高穩定性,讓手臂完成動作,而不是意識到要穩定軀幹與下肢。
正常情況下,人體在做動作時,關節該穩的穩、該動的動,各司其職。但當某個關節因各種原因(受傷、失調、反應不及),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時,神經系統的反射回饋機制就會不著痕跡的改動身體運作的方式。改動的方式視情況而定,可能是用代償動作繼續達成任務,也可能是取消動作以保護自己。比如一個不運動的人,其髖關節活動度很不好,當他想要捨起地上的物品時,因屈髖的幅度受限,很可能就會用腰椎去提供髖關節所欠缺的活動度,結果就產生了彎腰駝背的代償動作。
人類作為極少數站起來的脊椎動物,腰椎成為人體無可避免的弱點,因為直立的脊椎本來就很不穩。如果我們想(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做動作,就必需要先穩住腰椎,穩住核心。換言之,「中軸穩定,四肢發力」是我們發揮力量時會依循的重要原理。
那麼要如何提升核心穩定性?
人體的腰椎位於腹腔後壁,我們可以把腹腔視為一個柱狀體(脊椎被包在柱狀體內),底面是骨盆底,頂面是橫隔膜,圍繞在柱狀體的是腹肌與背肌等軀幹肌群。這個結構就是許多人所謂的核心,它不是一個固定不動的結構,但,透過適當的呼吸法可以幫這個結構加壓,使它變成一個類似剛體結構的單位。剛體就是不易發生變形的物體,當軀幹成為剛體結構,腰椎受到保護,不會有形變的威脅,身體就允許四肢發出更多力量。
腹式呼吸法:
當人體使用腹式呼吸法時,深吸一口氣,橫隔膜會往下降,此時繃緊腹部,不讓肚子往前凸出,這時腹腔就成為堅固的負重結構。就像充飽氣的籃球,很堅硬。這也就是為什麼一個十幾公斤就可以被壓垮的脊椎骨,在有核心亾部壓力的保護下,可以扛三、四百公斤在背上而不會被壓垮。當核心有了這樣的壓力結構,四肢的力量就得以釋放、發揮。
******
以上摘自「抗老化 你需要大重量訓練」(作者:何立安)
我在深蹲時本能會吸氣並閉住氣,因為知道這樣就是可以堅固軀幹,但沒有仔細想過這當中的結構及機制,更不會想到「中軸穩定,四肢發力」這樣的因果關係。看了作者的分析,對重訓時身體該怎麼調整有更深的認識。真心推薦這本書。
提到重訓時閉氣,許多人認為閉氣會增高血壓,可能使血管爆掉的疑慮,作者也提出了釋疑:
人在用力時血壓暫時性增高是正常現象,如無特殊疾病,人可以在背負大重量的過程經歷超過400 mmHg的收縮壓而沒事。況且,在閉氣過程,不只血管內部壓力升高,血管外的壓力也會提高,內外壓力均大的情況下,血管壁不會承受極大的壓差,所以不會有向外擠壓破裂的情形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